如今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所謂“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是最真實的寫照?;ヂ摼W能夠滲透每個人生活的角角落落,對勇于嘗試、思維敏捷的年輕人來說,從五花八門的網絡平臺中獲取信息、休閑娛樂、工作學習已經成為最主流、最首選的方式手段。但是在眼花繚亂的信息中我們是自主選擇還是被動灌輸,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近日一直有一件事讓我心情頗為復雜。偶遇一群七八歲的孩子在玩木頭人游戲,“一二三木頭人”幾乎是每個中國人刻在DNA里的童年記憶,但是現在的孩子卻是用了韓國影視作品《魷魚游戲》里的熱點臺詞來替代,并且模仿的煞有其事。我不敢妄議這是否從側面反映出什么社會現象,但也難免揪心地認為,誠然在文化輸出方面,外媒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方面。但是面對泊來文化,我們的年輕一代、我們的下一代能否做到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和堅定?尤其是自主意識薄弱、明辨是非能力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們,三觀的塑形和鑄魂能信賴互聯網嗎?信息獲取的途徑和思辨能依靠自我調節嗎?
如今因社會壓力而帶來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網絡發展日新月異,短、平、快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名著只看三分鐘解析版,學習只報速成班,視頻超過一分鐘就會失去耐心,上一分鐘被動物圖鑒逗得捧腹大笑,這一分鐘被抗癌故事引得熱淚盈眶,也許下一分鐘就被深夜美食勾得饑腸轆轆。當你品味百態世界時,殊不知,你已達成短時間內百態自我轉換了。對此,我并非持評判態度,我也曾是其中一員,但是,笑過、惱過、激動過后,眼看大把時間一晃而過卻只剩下巨大的空虛和恐慌,這些快餐產品短暫地填飽了我的肚子,滿足了我的娛樂需求,但是它們是沒有營養的,吃多了反而會壞了身子。
我時常鼓勵身邊的朋友,想了解一本好書就潛下心來用心感悟,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讓你身臨其境般體驗一輩子都不能遭遇的人生冷暖。如果你想學習一項技能就不要計較投入了多少,速成得來的東西算是借來的,在沒有達到質變前,跳著摘“甜果”也許會摔倒,更有可能是個不愿意摘的“苦果”。管它網絡世界瞬息萬變、魑魅魍魎,我們要始終保持自己頭腦清醒、意識獨立,不淪陷、不依賴,利用它同時也要善用它,不要讓冰冷的數據凌駕于鮮活的人格之上。
身處互聯網時代的我們,一個點擊、一個選擇、一個滑動都被記錄在“暗”,日常行為被大數據精準分析,潛移默化著我們對世界的感知。但切莫因此丟掉了自主選擇和辯證思考的能力,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都得去其糟粕批判的繼承,更遑論當前新潮的、洋式的文化。